![]() | 章貢區民間高蹺(第二批省級)高蹺又叫踩高蹺,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貢區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群體街頭表演節目。它的特點是鄉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別致。據傳有500多年的歷史,亦說有千年以上。據《列子·說符》篇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臺而使見其枝。以雙枝長信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并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睆奈闹锌芍,高蹺早在先秦已在民間流行。章貢區是在清公元1902年就有了高蹺隊,當時的高蹺愛好者自發組織在劉家宗祠(位于章貢區新贛南路未端,……[詳細] |
![]() | 黃石鎮登瀛是莆田高蹺的發源地,登瀛高蹺可溯源至唐明皇的宮廷教坊歌舞,至今有千余年歷史。宋元時期的大量人口遷入以及文化藝術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登瀛高蹺的成熟,興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登瀛高蹺經歷代傳承人沿革,轉化融合了莆仙戲曲舞蹈表演形式,以高超、驚險、幽默等獨辟途徑的舞蹈藝術而日臻完美,形成一套稀有的舞蹈表演形式。登瀛高蹺舞蹈語匯豐富,所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獨特,是莆田地區“高蹺”舞技表演出現時間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廣場民間舞蹈藝術。高蹺(俗稱柴戈)的道具是由兩支上方下圓的木棍,中間加一橫踏板而……[詳細] |
![]() | 眉縣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全縣轄10個鄉鎮,123個行政村,人口31萬,是一個以糧果漁為主的農業縣。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川景色秀麗,著名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紅河谷避暑勝地、張載紀念館等名勝古跡均位于我縣境內,眉縣也是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蜚聲中外的27件青銅器就出土于眉縣!陡哕E趕犟驢》分布在眉縣青化鄉嘴頭村、西寨村等一帶。青化鄉嘴頭村地處眉縣東南沿山地區的泥峪河邊,南依秦嶺,西靠張載墳塋“夫子墓”,北眺張載祠,東接道教圣地樓觀臺。全村1100多口人,土地面積1200余畝,人……[詳細] |
![]() | 后宅高蹺,從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開始,已有800多年歷史。據傳,南宋在朝官員傅芷公因堅貞不屈、直言不諱而受破孩,遂掛冠而歸。他自認為品行高人一等,就用走高蹺的方式來表現。后宅高蹺又以后傅村最為有名。歷代以來,后傅村的人們先輩教授下代,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繼將先祖的忠烈美德和故事傳了下來,而做父母的也很喜歡自己的孩子能繼承先輩的高尚美德,在孩子三四歲時,就傳授其走“長腳儂”。到孩子五六歲時,就能單獨行走了。打扮成先輩中的名人走著長腳儂,就這樣一代代,沿著歷史的長廊走到了今天。在高蹺表演……[詳細] |
![]() | “白倉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民間傳統競技娛樂活動,主要流傳于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湖南省邵陽縣白倉古鎮及其周邊鄉鎮。我國的高蹺藝術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朔到《列子·說符》中的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相當成熟,明清時期則遍布全國南北城鄉!鞍讉}高蹺”興起于何朝何代,現已無從考究,有文字記載的史實是《邵陽縣志》(清光緒十七年重修)所記:咸豐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倉賽神會,踩高蹺,扎故事,復衍百戲,至今已二百多年!鞍讉}高蹺”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險!啊[詳細] |
![]() | 海城高蹺秧歌歷史悠久,清代文獻資料顯示其可考的歷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蹺日見成熟,形成一支職業半職業的藝人隊伍。藝人們身懷絕技,各有千秋,故其傳承譜系蔚為壯觀。從1820年的第一代傳人小金子、大來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紅、粉、黃、藍、白、青六朵菊花(藝名),1902年第三代的張久榮(藝名白菜心),1940年-的吳奎一(號抓地虎)、王鳳翔(號滾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連成(號王小辮),1970年第六代的陳士友(小生)、秦麗(小旦)等,出現了許多杰出的高蹺藝人。海城高蹺秧歌是民眾十分喜愛的民……[詳細] |
![]() | 據可考史料,遼西高蹺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遼西高蹺秧歌的特點是蹺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達240公分,演員需坐在房檐上綁蹺腿。因蹺高且富彈性,舞者為保持全身平衡,雙臂必須上下不停擺動,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構成遼西高蹺“大大舞”的基本動律。也因為蹺高,遼西高蹺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別、擰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態,動作瀟灑漂亮,場面熱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現了遼西人的豪邁性格。遼西高蹺秧歌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一為家族傳承,如大……[詳細] |
![]() | 高蹺走獸藝術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高蹺走獸由獸頭、獸身和表演人員組成,表演時二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演員負重荷,按曲牌節拍行走。輔助配樂由鑼鼓、花鼓等打擊樂器組成。人及獸的造形奇特,在鼓樂聲中列陣行進時,氣勢宏偉,十分壯觀,F有的走獸形象基本都由古時流傳下來,雖經多次修補,原貌仍存。其獸頭和獸身由技術很高的藝人做出模型,用麻絲、麻紙、細繩、細竹、鐵絲、布料等縫制和綁縛而成,并涂以五……[詳細] |
![]() | 天津海下文武高蹺老會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等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蹺老會。京津一帶高蹺分為京、衛、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蹺,即指天津衛“海下(舊指從天津衛有一條向東南方向的海大道直達大沽?冢币粠耖g花會中的高蹺(亦指津南區咸水沽和葛沽一帶)。天津海下文武高蹺在木腿子上有長短之分,武高蹺要比文高蹺矮一些。該會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該老會的基本特征,即為唱舞結合,這也是區別于其它高蹺形式的最大特點。它由十四位演員組……[詳細] |
![]() | 西子牙河北村位于廊坊市大城縣北部偏東,北與文安接壤,東與天津靜海相鄰。據縣志記載,該村呂氏為周朝齊國姜太公后裔,戰國初,因“田氏代齊”子孫四處逃亡,其少分支遷此安居。西子牙河北高蹺興辦于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該會屬文高蹺,表演隊伍現有二十四人組成,演員的腳、腿綁在一米高的木制腿上俗稱架子。此會重抒情表演,節奏較慢,演表結合。出會時先拜廟,大鑼開道二人舉兩面旌旗,二十四名角色(一角色失傳)依次排序;后有大鼓、大鈸等相配,前進起來浩浩蕩蕩,十分壯觀。表演分為走街和走場,走街時隊形有……[詳細] |
![]() | 民國35年(1946)前后活動于雙池、回龍及溫泉郭家掌一帶。雙池高蹺活動大約始于清末民國初年。據了解,光緒年間,山東西部農民陸續逃荒遷移到山西,雙池一帶成了難民聚集地之一。難民把齊魯大地各種文化娛樂和強身健體的傳統方式也帶到了當地,特別是把武術和雜技的技巧,柔合到高蹺活動中來,使當地沿傳單調的高蹺活躍起來。雙池的高蹺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即組織沿街挨門挨店拜年恭賀。店東作喜慶大事,予以答謝,因此當地有“高蹺上門,買賣興隆”之說。雙池的高蹺在表演形式上強調走跳結合,驚險奇巧,推陳出新,除了一般的掏……[詳細] |
![]() | 又新高蹺由清朝末期一蔡姓人氏從外地傳入,有100多年歷史。自傳入后,由于其所需道具簡單易制,表演場地不受限制,學習內容通俗易懂,學習群體比較廣泛,深受群眾喜愛并迅速推廣普及。在上世紀20年代,《金堂志》關于又新(原名蔡家河)的記載中就有“十之八九鄉民擅高蹺”的敘述,證明了當時高蹺的普及程度及高蹺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國以后,又新的高蹺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內容上更注重活動的娛樂性、趣味性、觀賞性、表演性,在形式上更注重活動的多樣性、創造性,在隊伍建設上更注重年輕化、固定化。截止目前,有政府組建……[詳細] |
![]() | 高蹺舞流傳趙堡鎮北平皋村、岳村鄉、溫泉鎮、番田鎮、黃莊鎮、南張羌鎮武德鎮等地。傳說很久以前,天下一連三年大旱,顆粒無收,餓死的百姓成千上萬,能活動的人都外出逃荒去了,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殘在家等死。這天晚上,村中一個老人家,已經一整天沒吃一口飯了,餓得前心貼后心。正在饑餓難耐,只見從村外走來幾個人,這幾個人威風凜凜,走到快要餓死的老人跟前,說:你可到村外某處去挖刨一下,可免餓死。老人睜開眼睛,原來是南柯一夢,想起夢中所見之人,與廟中所供神像無異,心下詫異,于是約上幾個年邁之人,來到神靈所指示地點,果……[詳細] |
![]() | 南塘踩高蹺是南塘群眾傳承至今有數百年歷史的社火活動中的一種技藝表演節目。集舞、戲、雜、武于一體。表演者化妝后穿著服飾,雙腳縛在有九十厘米高的長木的橫桿中部特置的腳踏板上,然后用巴掌大的布帶將雙腿分別縛于兩支長木上,再拉下褲腿遮掩支撐點和縛腿部位。這樣表演者站直后看起來便像高腳人一般。經過刻苦訓練的表演者不但能以長木當腳行走自如,還能演繹各種人物步法和躍動前行等。此外,表演者還能手持道具做出各種生動的戲劇動作。如:包公出巡節目中手持“回避”和“嚴肅”牌的衙役,張龍趙虎手持長劍威武前行;高蹺英歌舞節……[詳細] |
![]() | 高蹺會(葫蘆垡村)為房山區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高蹺表演在葫蘆垡村源遠流長,是該村最具傳統文化特征,最具影響力也是最能凝聚民心的群眾自發性文化活動。這項表演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解放前活動于京城、良鄉、房山、長辛店、大興黃村一代區域;80年代曾在北京龍潭湖、牛街等地多次進行表演,當時就已獲得較高評價;近年來,陸續參加過房山區區內舉辦的各種花會表演,在所有表演隊伍中受到的關注度最高,深受群眾喜愛。葫蘆垡村高蹺表演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彩繪出各種古典人物造型如武松,時遷,江湖郎中,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