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人評鱉,常以本江鱉、外江鱉相區別。其原因是慈溪本江鱉棲息于慈溪平靜的有機物較多的河湖池沼,生長條件好,食物豐富,使它們長得肉質肥厚,營養成分中動物膠、磺質及維生素B含量較多,能有效地滋補人體。但產量少,價格昂貴,售價遠高于外江“沙鱉”。
識別本江鱉和外江鱉極為容易,慈溪本江鱉背部一般呈黑色或青灰色,肉體較厚,鱉裙特別厚,四肢伸縮靈活,有物接觸其頭部反應敏捷,狀極兇猛。而外江鱉背部呈灰黃色,有沙點,俗稱“沙鱉”,體扁平,肉質薄,行動遲鈍。
慈溪野生本江鱉一般棲息在陰涼的水塘邊,有的躲在樹根下面、石駁坎下,白天很少露面,多在夜間行動,所以,除非竭澤清塘,很少能在白天活捉本江鱉的。聰明的慈溪漁人常用阱捕、誘捕和刺捕3種方法捕鱉!摆宀丁笔沁x擇一個河道的狹口或小橋下面,埋一個陶甏,兩邊用矮籬笆攔住,讓鱉在夜間行動時失足掉入甏內!罢T捕”是用蚯蚓、蝦肉、豬肝為誘餌,裝在釣鉤上,在鱉的棲息處誘引,讓其貪食上鉤!按滩丁笔怯靡粋特制的多枚錠子河叉裝在長竹竿上,瞄準后突擊刺獲。
鱉的經濟價值甚高,味甚鮮美。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管鱉價多么昂貴,宴請親朋餐桌上少不了用鱉。但野生本江鱉不可多得,為了滿足人們需求,政府鼓勵農民承包湖、河、池、塘,甚至掘地蓄水養鱉。養殖的甲魚,一般仍有慈溪本江鱉的特色,品種優良,滋補力異常。慈溪養鱉業正在為具有傳統聲譽的慈溪本江鱉產品開辟璀璨光輝的發展前景。